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环节在技术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为了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广东白云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深化教学改革 强化办学特色 提高办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白云学院贯彻教高[2007]1、2号文件精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现就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实验教学改革建设目标
按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及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搭建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和管理平台。
1.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观念。
2.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3.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4.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5.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6.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实验教学改革建设主要内容及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
坚持学校“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加强实验教学的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研结合的实验教学特色。
2.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引入、集成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1)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同理论课程一样,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原则上应独立设课,实验课程应有教学大纲,建立实验成绩和实验报告档案。
(2)实验教学项目
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分基本实验项目,提高型实验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三个层次类型,多模块、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地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教学,向学生提供实验项目选择,学生也可自带课题,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服务。
(3)实验教材(指导书)
各实验课均要有自编或采用正式出版的高水平的实验教材,并不断改革创新。实验教材要符合实验大纲的要求,对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要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教材内容要反映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成果,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具有先进性,既要体现各学科的内涵,又要有反映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现代实验技术和手段。实验教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充分体现自身特色,提倡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智力资源开发实验教材。
(4)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安排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学生通过实验应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能正确熟练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具有正确记录、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地能力,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作出结论的能力。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与实际实验相结合,推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和勇于开拓地创新的精神。
(5)实验教学成绩考核
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课程体系相一致的学生实验成绩考核办法。单独设课的实验成绩应单独考核,并登记、建档。采取平时实验成绩与期末(实验课程结束)考试成绩相结合地做法,综合评定实验课程成绩。平时实验成绩以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实验作品)结果及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并将学生课外实践(验)、选作实验的积极性及取得的实验效果纳入评定成绩的标准内。
3.采取有效的措施,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是实验教学及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实验教学队伍由专兼职结合的实验教师队伍和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含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两部分构成。学校将按照实验教学及管理的要求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建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一支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4.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按照学科专业建设计划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要求,根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以满足实验教学需要为依据,高标准、高起点、有计划地进行实验室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十一五”期间,学校以每年不少于一千万元资金投入教学实验室条件建设。
仪器设备配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品质精良,组合优化,数量充足,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
实验室环境、安全、环保符合国家规范,设计人性化,具备信息化、网络化、 智能化条件,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5.推进实验室管理改革,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原国家教委第20号令),执行《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文件),依据学校和学科的特点,综合考虑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二级教学单位设置、实验室所处地域、公用性及开放性、建设及管理技术特点、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高效配置等因素,设立学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统筹职能机构,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理顺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建立完善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系列保障政策和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实验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6.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和省、国家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有关规定,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建设工作。
学校每年开展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选,对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成效明显,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受益面广,具有示范辐射效应,学生实验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验创新成果丰富,积极创新,特色显明的实验教学中心授予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到2010年,全校设立时间两年及以上的实验教学中心应全部通过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
在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学校每年申报一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一五”期间争取申报通过一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
对实验教学改革建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获得校级、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中心和个人,学校将按有关教学成果奖励规定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