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学生必须按时到实验室、机房上实验课,不得迟到早退,并认真填写学生实验登记簿卡。
第二条 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并接受实验指导教师的提问和检查。
第三条 进入实验室、机房后必须遵守室内的一切规章制度。不准动用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和室内其它设施,保持室内肃静,不准高声谈笑,不准吸烟、吃零售,不准随地吐痰和乱扔纸屑、果皮、杂物等,不准穿背心、拖鞋进入实验室和机房,上机或做实验时不准会客,不准玩游戏,不准做与本实验无关的事。
第四条 实验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服从教师指导。不得擅自离开本实验室或串实验台,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做完实验。当发生意外事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持现场,并报告指导教师。对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事故而损坏仪器设备者,应写出损坏情况报告交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并按实际情况的50-100%进行经济赔偿及处分。
第五条 节约使用元件、器件等,爱护实验室、机房的所有设施,不得将实验室、机房内的任何物品私自带出实验室及机房,违反者作偷窃处理。
第六条 实验结束后,应将使用仪器、设备交指导老师检查,并打扫室内卫生,关好门窗,切断电源,经指导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第七条 实验结束后,要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分析结果、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对不合要求的实验报告应退回重做。
第八条 实验课成绩按比例记入该课程的总成绩。凡缺做实验三分之一(含三分之一)以上及实验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实验课成绩记为不及格,不准参加该门课程的理论考试,实验课考核方法另行规定。
广东白云学院课程设计管理规定
为提高学生在所学专业的重点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方面的实践技能和科学作风,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每一环节的训练,逐渐熟悉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办法,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新技术,大胆发明创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制定本规定。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调研、设计、计算、绘图、计算机应用、文献查阅及报告撰写,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步骤和方法,学会应用有关设计资料进行设计计算的方法,训练并提高学生在理论计算、结构设计、工程绘图、查阅资料、运用标准与规范和应用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规范撰写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说明书(论文)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大纲、任务书及指导书
1.《课程设计大纲》由各院、系根据教学计划制定,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时间安排、说明书编写要求等。
2.《课程设计任务书》应包括以下的内容:题目、已知技术参数、设计成果要求、工作量、工作计划、指导教师与系主任签字。
3.《课程设计指导书》应包括目的和要求、设计内容、设计步骤、设计要点、设计进度安排、考核方式与标准。课程设计指导书的格式因课程设计类型不同、课程不同而不同,具体格式由指导各门课程设计的系负责制定。纸幅大小为A4纸,按院统一格式打印。
三、课程设计的选题
1.课程设计题目应根据课程相关内容并依据《课程设计大纲》拟定,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并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难度和份量要适当,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优先选择与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等密切相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题目。
3.课程设计题目须经系主任、院长审定。
四、课程设计的指导
1.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及科研工作能力。
2.每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应超过20人。
3.指导教师必须对所指导的课程设计题目进行预设计,提前一周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4.课程设计开始后,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下达任务书,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确定方案。
5.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每天到位并做具体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督促和检查课程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6.课程设计期间,严格控制指导教师出差。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出差时,须经院主管领导批准,并事先向学生布置好任务,落实他人代为指导,保证课程设计正常进行。
五、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1.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学生的报告,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评定。优秀比例一般不应超过20%,优良比例一般不应超过60%。
2.课程设计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1)优秀:按设计任务要求圆满完成规定任务;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强,方案合理,计算、分析正确,成果质量高;态度认真,独立工作能力强,有独到见解,水平较高,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设计报告条理清晰、论述充分、文字通顺、图纸图表规范、符合设计报告文本格式要求。
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对题目理解深入,问题回答正确。
(2)良好:按设计任务要求完成规定任务;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方案合理,计算、分析基本正确,成果质量较高;态度认真,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设计报告条理清晰、论述正确、文字通顺、图纸图表较为规范、符合设计报告文本格式要求。
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对题目理解较深入,主要问题回答基本正确。
(3)中等:按设计任务要求完成规定任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但有所欠缺,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方案基本合理,计算、分析基本正确,成果质量一般;态度较为认真,独立工作能力较差,有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
设计报告条理基本清晰、论述基本正确、文字通顺、图纸图表基本规范、符合设计报告文本格式要求。
答辩过程中,思路比较清晰、分析不够深入、主要问题回答基本正确。
(4)及格:在指导教师及同学的帮助下,能按期完成规定任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方案基本合理,计算、分析有错误,成果质量一般;态度一般,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报告条理不够清晰、论述不够充分但没有原则性错误、文字基本通顺、图纸图表不够规范、符合设计报告文本格式要求。
答辩过程中,分析较为肤浅,主要问题经启发能回答。
(5)不及格: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不及格:
① 未能按期完成规定任务。
② 抄袭他人的设计成果。
③ 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能力差,方案存在原则性错误,计算、分析错误较多。
④ 设计报告条理不清、论述有原则性错误、图纸图表不规范、质量很差。
⑤ 答辩过程中,主要问题阐述不清,对设计内容缺乏了解,概念模糊,问题基本回答不出。
六、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
课程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一般应安排独立的教学周进行,在教务处的统一领导下,由各院具体负责组织安排。
1.教务处负责协调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源;负责制定和完善与课程设计环节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宏观上监督和检查课程设计的进展情况及完成质量;做好综合性工作总结,组织经验交流。
2.各院组织系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及指导书;协调与课程设计有关的系内各种资源;审定题目及指导教师;具体组织和管理课程设计环节,检查课程设计的进展情况及完成质量;设计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报告并报送教务处。
3.各系具体制定与本系有关的课程设计大纲及指导书,组织教师审定题目及设计任务;配合教务处、院做好各项检查工作;组织课程设计答辩工作;做好资料的存档及保管工作;课程设计的保管期限应不少于3年;优秀课程设计应长期保管。
4.指导教师按时提交成绩,及时向系汇报相关情况。
七、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及其文本格式
1.课程设计报告要求用A4纸排版,单面打印,并装订成册,内容包括:
(1)封面(包括题目、院、专业班级、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起止时间等);
(2)课程设计任务及评语;
(3)目录;
(4)正文(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
(5)参考文献。
2.课程设计正文参考字数:2000字/周数。
3.封面格式。
4.课程设计任务及评语格式。
5.目录格式:
(1)标题“目录”(三号、黑体、居中);
(2)章标题(四号字、黑体、居左);
(3)节标题(小四号字、宋体);
(4)页码(小四号字、宋体、居中)。
6.正文格式:
(1)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cm;
(2)字体:章标题,四号字、黑体、居左;节标题,小四号子、宋体;正文文字,小四号字、宋体;
(3)行距:1.25倍行距;
(4)页码:底部居中,五号;
7.参考文献格式
标题:“参考文献”,小四,黑体,居中。
八、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