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为师探教学新径,深耕课堂促教研共进——中文系公开课展现数智时代语言学科教学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5-04-14

4月11日上午,中文系教学活动如期举行。来自《古代汉语》课程组的刘世民老师以《论语·先进》“侍坐章”为主题,在博艺楼501教室为2024级汉语言专业12班的学生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中文系张美娟、刘乐乐、荣丹等多位老师到场观摩。刘世民老师从文本解读出发,聚焦课程思政,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儒家经典《论语》对现代教学理念的启发,学生听课高度认真,完成了这堂课设定的教学任务。

当天适逢孔子逝世2504周年纪念日。为追思这位中国文明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本节公开课尝试跨越时空界限,课堂伊始以“如果现在有机会穿越回到孔子教学的现场,你最想向孔子学习什么?为什么?”为引,借助学习通平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点燃课堂参与热情。接着从解题“侍坐”为突破点,以《十三经注疏》古籍原版为依托,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学视角切入,结合姓氏文化、古代成年礼(男子冠礼与女子及笄礼)、传统乐器“瑟”等文化元素,多维度解析“侍坐章”中孔子“问志”和子路“言志”的语录体语言特点及其蕴含的深刻思想;随后组织学生按照梳理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学习,查询Deepseek分析其他三弟子的“言志”,并设计安排随堂练习巩固学生小组学习效果。课程尾声,刘世民老师赋诗一首来总结教学内容并引出拓展任务——分析校内宿舍楼“学思苑”的命名意蕴和中学语文教材课文《论语》节选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经典研读走向生活实践和未来就业需求。

图片 1.png

刘世民老师讲课中

此次教研公开课中全班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及时参与师生、生生互动,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细读和分角色朗读环节,伴着古瑟名曲《淡鱼映月》的背景音乐,五位男学生化身为孔子和孔门四弟子,其他学生朗读旁白,在“言志”对话中沉浸式体验儒家课堂。这打破了传统死记硬背,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手段,使学生在对话演绎中体验思想碰撞,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思想的深邃,将抽象哲理转为具身认知。参与此次听课的荣丹老师更是陶醉其中,并对课程导入、课堂互动、教学内容以及人工智能如Deepseek的运用等方面给予肯定与赞赏,她说:“刘世民老师课堂设恰到好处,值得我学习。”张同学说:“刘老师的这堂课,既有朗诵,又有琴声,还有知识,信息量很大,获得感满满。”

图片 2.png

学生们认真听课

本次教研立足《古代汉语》课程的“古为今用”的OBE理念,以学术深度与教学温度并重的设计,既激活儒家经典的当代生命力,激发学生的思辨与情感共鸣,又为传统语言教学提供了知行合一的范例。此次公开课不仅展现了中文系老师专业理论功底和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也契合学校重视对教师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教研互促共进的目的。(文/教育学院利梓悦 图/教育学院张美娟 责任编辑赵利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