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纵深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于8月20日至24日组织骨干教师奔赴江西,将社会实践研修与主题教育一体贯通。教师们踏访赣鄱大地,在沉浸式课堂中实地感悟红色基因,探寻文化根脉,深切体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深意与思想伟力。
骄阳朗照,研学团走进江西省博物馆,沿“红色摇篮——江西革命史陈列”的时间轴线,系统回顾赣鄱大地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十二年红旗不倒的壮阔历程。一张张泛黄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将井冈山斗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等历史瞬间串联成生动教材,为课堂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鲜活案例。
随后一行人步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石破天惊第一枪”的主题雕塑巍然矗立。教师们驻足于“攻打敌军总指挥部”等沉浸式场景前,重温人民军队诞生的伟大时刻;在“八一”军旗与老式步枪、马灯等实物前,深入研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如何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坐标。
烟雨匡庐,云雾缭绕,仿佛历史从未远去。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内,时光在无声的展柜与旧照中凝固,教师们聆听讲解,思绪被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份,深切感受着探索的艰辛与自我革命的勇气。
庐山会议旧址合影
漫步于花径石阶,穿梭于御碑亭台,毛泽东“冷眼向洋看世界”的诗词碑刻,与千年书院的文脉遗迹隔空对话。松涛阵阵,云雾舒卷,领袖的豪情与人民的江山在这片天地间浑然一体,成就了一堂关于“第二个结合”的沉浸式课堂。
行程终点,定格于上饶集中营。茅家岭下,阴森的高墙与冰冷的镣铐仿佛时光的切片,封印着无数革命志士宁折不弯的凛然岁月。这里曾回荡着用鲜血谱写的“囚歌”,闪耀着“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仰。碑前,无声的默哀是对英魂最郑重的告慰;展柜中,发黄的史料是信仰最炽烈的注脚。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初心变得无比具体,也让教师们收获了将“铁军精神”讲出时代回响的源头活水。
一路行,一路思,一路记。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庐山的松涛,从上饶集中营的铁窗到赣鄱大地的红色热土,江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红色资源,为思政课教师敞开了一座“行走的备课室”。每一处红色坐标都化作心中永不磨灭的信仰灯塔,每一个历史现场都成为课堂最鲜活的“大案例”。
研学团成员一致表示,此次研修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高效的集体备课。大家必将把在红土地上汲取的精神养分与震撼感动,转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大动能,以更高质量的思政课堂,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红色基因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青年心中,引导他们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婉倩 付金辉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婉倩 责任编辑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