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8
阅读量:
金秋霜降,桂香满径。为帮助 2025 级建筑学新生理清专业学习脉络、化解 “就业方向窄” 的顾虑,建筑工程学院于10月23日举办以 “探索建筑生‘全能’成长路径” 为主题的交流分享会。本次会议由陈艳老师主持,朱国婷、张静两位老师全程参与,特别邀请学院 2015 级优秀毕业生、现任职于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何镜堂工作室的罗昌永师兄,分享专业成长经验与多元发展路径,为新生送上“成长指南”。

分享会以罗昌永师兄的 “职场与校园双视角” 分享开篇。作为国内建筑设计领域极具影响力的 “何镜堂工作室” 成员,师兄首先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工作室在重大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设计中的实践理念,让新生对建筑行业的 “高水平实践” 有了直观认知。随后,他以参与的三项代表性建筑项目为例,生动还原了从 “方案构思的灵感迸发” 到 “施工阶段的细节把控”,再到 “项目落地的全流程跟进” 过程 —— 小到建筑节点的材料选择,大到设计方案与城市规划的适配,每一个环节的分享都让新生感受到 “建筑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落地生根’的系统工程”。
在项目分享中,罗师兄特别打破了新生对 “建筑学 = 传统建筑设计” 的单一认知,拓展介绍了多元发展赛道:从 “延伸建筑空间体验” 的室内设计,到 “衔接建筑与自然” 的景观规划,从 “传递建筑文化价值” 的建筑策展,再到 “赋能高效创作” 的 AI 设计,他结合行业案例说明 “每一条路径都能与建筑学核心能力深度结合,专业适配性远比想象中广阔”,直接化解了新生对 “就业窄” 的担忧。
随着分享深入,会议进入互动提问环节,现场氛围达到高潮。新生们围绕 “如何平衡专业学习与课外实践”“建筑行业当前的人才需求方向”“跨领域学习(如 AI、策展)该从何入手” 等问题踊跃举手,罗师兄逐一耐心解答。当被问及 “如何应对学习中的迷茫” 时,他的建议引发全场共鸣:“面对网络上繁杂的信息、行业的快速变化,首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 不盲目跟风‘热门方向’,也不轻易否定‘传统技能’;其次要保持辩证眼光,看到每一种选择的利弊;最重要的是‘立足当下’,把眼前的手绘练扎实、把方案做深入,唯有‘脚下有路’,才能‘眼中有未来’。” 话音落下,现场响起热烈掌声,新生们的困惑与焦虑在解答中逐渐消散。
最后,全体师生与罗昌永师兄在学院广场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场 “干货与温度并存” 的分享瞬间。此次交流不仅为 2025 级建筑学新生点亮了专业学习的 “灯塔”,更让他们看到了建筑学 “多元发展、全能成长” 的广阔空间 —— 正如罗师兄所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成长的载体,愿大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以他人之石琢己之玉,走出属于自己的建筑成长路。”(图文/建筑工程学院陈艳 责任编辑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