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据卫生部统计,中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个/万人,我国每年约5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广州每百名死亡病人中有九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北方比例更高,原因与气候有关。能否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对于抢救生命来说非常关键。
为了普及医学常识,增强白云学子的生命自救能力,3月27日,由学生处和团委共同举办的白云大讲堂之第84讲——“生命救护与技能”在思齐楼312正式开讲,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急症科主任周志明副主任医师受邀位为同学们作精彩演讲。
周志明医师围绕“在日常生活中,生命遭遇到意外情况该如何进行紧急处理”展开解说。他讲到,现场急救的首要是心肺复苏操作,时间就是生命,当心脏骤停,急救的黄金6分钟就显得尤为重要,超过这个时间,病人就非常危险。周医师跟学生们讲解了心肺复苏的医学知识,并阐释了氧气利用的生理过程,氧气由外界进入心脏经过了哪些部位,这些都是心肺复苏抢救的重要依据。接着,周医师详细介绍了心肺的死亡过程,以及心脏骤停的各种可能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心音消失,动脉搏动消失;二是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三是有呼吸、有脉搏,但无反应。对于这些情况,都需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不然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大量实践证明,4分钟内进行复苏,有一半的几率可以复活;但是超过十分钟未进行心肺复苏,那么存活的几率几乎为零。
在发达国家,心肺复苏成功率约为20%,但是在中国,成功率只有1%到5%。究其原因,是国人缺少心脏复苏操作的培训。所以接下来,周医师开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一是评估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因为每年都有救援人员、交警死亡的报道;二是判断患者的意识;三是判断患者的呼吸脉搏;四是大声呼救,拨打120;五是胸外心脏按压,注意按压部位、手势深度和姿势;六是进行人工呼吸;做完之后,进行检查评估,看患者是否恢复意识。
周志明医师的讲解观点鲜明,事例充分,语言活泼生动。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急救知识,更学习到了在危急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处理的技能。本次讲座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对大学生认识生命救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周志明,副主任医师,广东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本科毕业,擅长危重疾病的抢救,颅内疾病及普通外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急危重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多器官的损伤和治疗。2008年至2011年连续四年,因工作表现突出获得白云区人民政府嘉奖,2012年被评为白云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